奇才怪才偏才准备改变世界

最后编辑时间:2025-09-16 20:48:4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上海创智学院因一连串“科技盛宴”而出圈了。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院?作为一名常年联系教育新闻的记者,或许在两天前还因为学校此前的“低调神秘”而不能给出答案,却又在连续两天的实地探访中,深深觉察到了其中的气象一新。共创、破界、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许多关键词正迎面输入。

  9月12日,这所位于徐汇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年轻学院刚巧满一岁。全新而蓬勃的育人体系和创新生态,让这里的每个师生都心怀大志。“科技报国,强国有我”,有了具象化。他们都想着争当AI尖兵,去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去做改变世界的事。

  “同学,能介绍一下你们的智能体亮点吗?”“我是老师。”全时导师印真笑着说道。从外貌看,这名90后确实很容易被误认为学生。但这般年轻的导师正是这所年轻学院的常态。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学院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灵活模式,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了一批具有创新锐度、韧性素养,充满育人激情的顶尖“实战型师资”,平均年龄36岁。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写代码,师生关系更像是“合伙人”。大家很快就能组建起一支多学科交叉创新、动手能力强的年轻研究团队。“我们在一年内从零开发了多款模块化群体机器人系统,突破了群体机器人协同重组的能效壁垒,多个成果发表在了国际顶级期刊上。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与学生共创了三家企业。”印真介绍,创智学院一楼大厅那个毛茸茸的“龙宝”就是出自他们团队,也是很多师生、访客最喜欢的互动机器人。他期待,未来能够通过研究与创业项目,成为能够影响、造福世界的先锋者。

  冯恺睿是创智学院的第二批全时导师,今年3月才加盟。一开始,他并不完全相信学院“风险短路、快速迭代”的说法。创智学院要如何实现跳出传统高校“项目—论文—转化”的舒适圈,去做高风险项目呢?

  学院很快就用事实打破了他的固有认知。春季营实训后,冯恺睿发现,一群年轻人的生命力聚到一起,自然而然就突破了风险的边界。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年轻老师,他们都在做重投入的、最难、最前沿、最有价值的工作,这也鼓励他敢于往前面再探一探,闯入“无人区”。“我期待的并不是严防死守下获得的小成果,而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5月开始,冯恺睿投入大模型太阳能预报研究。如今,该模型可提前7天以10分钟的分辨率进行测站级别的太阳能预报,相对误差小于美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50%。

  加盟创智学院满半年,冯恺睿已然深信,在学院的支持下,师生们都将沿着个人成长、价值成长斜率最大的方向,愿意去做更高难度更高风险的事情。

  “智能革命正在发生。这是人类历史上千年难遇的技术奇点,连爱因斯坦都没有这样的好运”“科研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体攀登”……同为90后的全时导师刘鹏飞简直是“金句王”,但他的热血和冲劲绝不只是停留在口头。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把350天都留在了这里。住在学校20公里开外的他最早的时候,上午5点40分就已经到了学院。

  他的办公室还是一间“网红”办公室,那里悬挂着一条“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横幅。刘鹏飞很喜欢这句话,挂上去,便多了点仪式感,激励自己,也鼓励同学们一起奋进创新。他说,在这个人工智能的大航海时代,要的就是不断超越舒适区,打破常规追求卓越,而非仅仅满足于达标。

  “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这是创智学院的价值追求,也由此它正在探索一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育人新路径。学院中随处可见这样鼓劲打气的标语:“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工作”“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没有强制学制、最低年限,甚至没有传统期末考试,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导科研,甚至领衔创新项目。

  2024级博士生王殿仪来到上海创智学院以来,收获了两点明显的改变:一个是科研更“自驱”,同学们可以自主立项,盯最前沿的问题,与年轻而一线的导师密切互动,在高认知斜率的研究中不断拓边界;还有一个则是实践更“落地”,充足的算力让想法能快速得到验证,学院搭建的创业社区把学生和企业资源深度链接,加快了认知迭代与价值转化。

  目前,这名2002年出生的博士生担任创智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CEO与核心研发人员。“三个月一迭代”,已初步实现了模型内生图文深度思考和中华文化深度表达功能。“下一步,我计划基于这些成果开展创业探索,让多模态大模型更好赋能产业、服务社会,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紧密联结,勇担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这是王殿仪的目标。目前,学院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堪称一个博士CEO浓度爆棚的地方。

  就在一个月前,复旦大学和上海创智学院联合培养的2024级博士生马炜杰取得了自己第一个博士重磅科研成果。这项工作聚焦于裸眼三维显示——也就是不需要佩戴眼镜的3D技术,工作成果被《自然》正刊接收。这不仅是创智学院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第一篇正刊论文,同时也是复旦计算机学院第一篇正刊论文。

  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康春的经历有点特别。大一时,这名姑娘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当时觉得写代码挺难的,后来因为兴趣,她转去了社会学专业,深入老人群体。了解到他们的情感需求后,因觉得大模型能实现她的想法,她考入了复旦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博。

  “老人说‘给我打个亮’,其实是‘我想打开手机手电筒’的意思。”康春发现,老人或许因脑功能变化,他们的说话逻辑变了。要做好的大模型,她需要大量老年人语料,工作量并不小,但她不畏惧,她开心于计算机教会了她一个重要思维:先做,再去完善!

  从计算机转社会学再回归AI,博士生康春的项目“面向中国老年用户的情感化适老大模型”从20多个提案中脱颖而出,成为3个立项的学生课题之一,在此次创智学院举办的师生项目展示会上亮相。“希望数字技术发展,可以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空缺,让老人们被听懂,不要孤单,不要寂寞。”这个眼里有光的姑娘寻思着一定要干成这件温暖人间的事。

  实际上,无需讶异于一个社会学背景的学生会出现在创智学院,这里本就想瞄准“AI天才、奇才、怪才、偏才”,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开展部市合作、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创新,上海创智学院着力培养AI领军人才。此次,学院首届TechFest“创智未来大会”,正向社会呈现一个真实生动、充满活力的创智生态。

  目前,学院连续举办多次招生选拔营,遴选近800名博士生,覆盖了45个学科、专业及领域,为学科交叉融合与颠覆性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

  独特的是,学院招生模式实行“一年四季”全年揽才。3月,春季营面向考研上岸学生;5月,夏令营供本科生推免直博;10月,金秋营给其他高校保研生;12月,冬令营面向社会人才……无论是本科生、已获风投的创业者,还是AI工程师,都能申请在职博士。

  选拔中,学院重点关注学生的抱负、勇气、格局、潜能和风险认知短路。同时,劝退那些只想着“算小账”、只盯着利益的人。

  在创智学院的两天内,“风险认知短路”是记者听到的一个高频词。“我们不讲绝顶聪明,因为我们要求的并不是把聪明摆在第一位。”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强调,风险认知短路,是指那些对风险感知不敏感从而能无所畏惧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勇闯“非共识”领域的创新者。

  “你想追求有确定性的人生,不要到这里来,因为你怕冒险。怕冒险就不要来,我们面向的对象不同。”丁晓东认为,只有对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同,通过创新的培养模式,有优秀的人才、前沿的方向、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支持,师生并肩作战,大家才有底气、心无旁骛地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探索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在AI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