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餐饮败退味千拉面被遇见小面们“围剿”入华29年下调特许经营费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01 19:35:2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日,味千中国发布公告,称在当日交易时段后,香港味千食品及Festive Profits两公司分别与重光产业订立补充香港特许权协议及补充中国内地特许权协议,以暂时降低集团于特许权协议下应支付的特许权费,期限为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

  香港味千食品与Festive Profits均为味千中国的间接全资子公司,重光产业则在日本注册成立,拥有“味千拉面”商号及相关商标,也是味千中国的特许权商(即品牌权利的最初持有方和授权方)。

  2006年2月19日,重光产业授予了味千中国唯一、独家及永久特许经营权,允许后者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经营特许业务。具体而言,重光产业分别与香港味千食品和Festive Profits签订了特许权协议,上述两公司分别负责味千在港澳地区与中国内地的特许业务。

  根据协议内容,在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同时,香港味千食品和Festive Profits还需向重光产业定期缴纳技术费与特许权费(即商标使用费)。中国内地及香港每家门店的月度特许权费用分别为人民币3500元及7000港元。

  近日签订的补充协议则约定,截至2025年及2026年12月31日止两个年度,味千香港每家门店的每月特许权费将由7000港元降至5000港元,中国内地每家门店的月特许权费将由人民币3500元降至人民币2500元。调整原因是其考虑到当前市况及日益激烈的竞争,降低运营成本,增强集团的灵活性及竞争力。

  也就是说,在与味千品牌签订特许经营协议近20年后,味千中国的特许经营费用迎来下调。尽管减轻了门店压力,但特许经营费用支出下降,对于近年来业绩表现持续欠佳的味千中国或是杯水车薪。

  在日式拉面品牌节节败退、遇见小面等新式面馆品牌加速拓店、冲击资本市场的当下,业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味千中国,要变的还需要更多。

  2020年以来,味千中国的业绩表现并不稳定,营收与净利润整体呈现出“一年涨一年跌”式的波动。2024年,味千中国营业额17.17亿元,同比下降5.4%。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2022.4万元。

  财报中,味千中国将业绩下滑归咎于疫情的影响、餐饮行业的竞争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但事实上,味千中国的经营问题,多年前已经显露。

  味千拉面1968年创立于日本熊本县。创始人重光孝治秉持与千人分享骨汤拉面的初衷,将自己创立的拉面馆取名“味千”。到了1990年,味千拉面已经成为日本九州区域豚骨拉面的代表之一,并开始向全球市场拓展。

  1996年,味千中国的创始人、山西商人潘慰买下了味千拉面商标在华代理权,正式将味千拉面带到中国。此后,凭借日式快餐定位、浓香骨汤卖点,以及标准化、工业化的运作模式,味千拉面在国内迅速扩张。截至2007年,味千拉面门店数量达到210家,同年,味千中国在香港上市。

  上市当年,潘慰以60亿元的身价位居《2007胡润餐饮富豪榜》首位,并且四年蝉联。截至2010年年底,味千拉面在国内门店数量已经达到508家,同年,味千中国也喊出了“五年千店”的口号。

  2011年,味千拉面被曝汤底实际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这一新闻击碎了味千长期以来靠“大骨熬汤”塑造出的高端形象。受“骨汤门”影响,2011年、2012年,味千中国的净利润均出现双位数下滑。2012年起,味千拉面先后推出高端拉面品牌“和歌山”,中端日料品牌“喜多藏”、甜品品牌“麻布”等子品牌,但多品牌布局对味千中国的业绩提升并未带来明显作用。

  主业增长乏力,味千中国曾试图借投资业务破局。2015年,其先后投资了百度外卖与鸡蛋供应商江苏鸿轩生态农业(下称“江苏鸿轩”)。然而,随着2017年百度外卖以5亿美元估值被收购(原始估值为20亿美元)、江苏鸿轩及其控股股东因涉及多宗诉讼案件,偿债能力存疑,味千中国的两宗投资也以失败告终。

  内控漏洞也让味千中国的经营雪上加霜。2019年3月13日,味千中国公告称,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前CFO刘家豪以假支票的方式,挪用公司资金最多约2363.7万港元(约合人民币2024万元)。

  2015年至2019年,味千中国的收入从28.88亿元下滑至26.33亿元;净利润从2.07亿元下滑至1.56亿元。2020年后,味千中国的业绩更是整体下行,门店规模也持续收缩。截至2024年末,味千中国门店数量仅为596家,较2019年时的799家大幅下降,距离10年前喊出的“千店计划”,相去甚远。

  在料理包尚未普及的年代,日式快餐靠中央厨房与预制菜模式,凭借着稳定出品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日系”滤镜也让日式快餐在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同时卖出高溢价。

  CBNData数据显示,2004年、2016年前后是日本餐饮品牌入华的两次高峰期。在上述节点,吉野家、CoCo壱番屋、和民等日料品牌,以及主打居酒屋、烧肉、寿喜烧等品类的日料餐厅,密集布局中国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连锁快餐品牌崛起,菜品单一、口味同质、还缺乏性价比的日系快餐品牌在消费者心中逐渐祛魅。

  入华近30年,味千拉面主打菜品依然是猪软骨拉面、叉烧拉面等传统拉面,人均消费超过40元。而在面馆赛道,遇见小面、马记永牛肉面、陈香贵牛肉面、和府捞面等一批本土品牌崛起。与味千中国一样,“遇见小面们”也深耕一二线城市,但是产品更加本土化且更具性价比(一般人均消费在25~35元),抢走了味千中国的消费者。

  截至2024年,味千中国门店总数共596家。窄门餐眼则显示,和府捞面目前门店数量为572家,遇见小面、马记永兰州牛肉面与陈香贵兰州牛肉面的门店数量分别为404家、359家与280家。

  味千中国财报显示,2010年,味千拉面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翻台率分别为6和5.1,到了2022年,上述指标已跌至3.7和2.5。此后,味千中国再未公布翻台率数据。而遇见小面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翻台率分别为3.1、3.8及3.7。

  不仅是味千拉面,日式快餐品牌近年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2022年,吉野家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丸龟制面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也正持续收缩。

  特许经营费下调,对味千中国而言是否算场 “及时雨”仍待观察。但在本土面馆崛起、消费者口味迭代加速的当下,作为初代日式拉面巨头的味千,还需要在产品革新、本地化深耕上投入更多心力。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